自然資源部昨天發布通知,在北京市等43個城市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,以城中村和低效工業用地改造為重點,探索創新政策舉措,完善激勵約束機制,推動城鄉發展從增量依賴向存量挖潛轉變。試點期限原則上為4年。
“長期以來,在一些城鎮和鄉村地區,包括城中村和老舊廠區,普遍存在存量建設用地布局散亂、利用粗放、用途不合理等問題?!弊匀毁Y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人口凈流入、新增空間有限、產業發展用地矛盾突出的城市,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,有利于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,改善城鄉人居環境,增加建設用地有效供給,保障產業項目落地和轉型升級。為此,自然資源部決定在43個城市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,涉及北京市房山區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。
通知明確,試點城市要在堅持“局部試點、全面探索、封閉運行、結果可控”的前提下,探索創新盤活利用存量土地的政策機制。試點城市要加強全市域、分區域的規劃統籌,從城市整體利益平衡出發謀劃實施項目,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地塊增容實現項目資金平衡。
在政策激勵方面,鼓勵軌道交通、公共設施等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節地模式,需要整體規劃建設的,實行一次性組合供應,分用途、分層設立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;鼓勵集中連片改造開發;探索以市場評估價為基礎按程序確定地價款,要綜合考慮土地整理投入、移交公益性用地或建筑面積、配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多地塊聯動改造等成本;對實施區域統籌和成片開發涉及的邊角地、夾心地、插花地等零星低效用地,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之間、國有建設用地之間、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之間,按照“面積相近或價值相當、雙方自愿、憑證置換”原則,經批準后進行置換,依法辦理登記。
通知明確,試點城市要通過探索創新,統籌兼顧經濟、生活、生態、安全等多元需要;增加建設用地有效供給,大幅提高利用存量用地比重和新上工業項目容積率,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,明顯降低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;建立可復制推廣的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和制度機制,為促進城鄉內涵式、集約型、綠色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土地制度保障。(記者 陳雪檸)
(原標題:城中村等低效用地探索再開發 房山區、經開區將開展4年期試點)